国家级平台 |
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
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中心 |
省部级平台 |
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 |
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 |
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战略有色金属绿色低碳冶金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
高性能钢铁合金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
一、国家级平台
(1)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由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江西理工大学共同组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导向,聚焦大型飞机、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关键场景,围绕有色金属结构材料“高强韧、轻量化、功能一体化”核心难题,布局轻合金结构材料、有色金属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两大战略方向。重点突破合金元素交互作用机制、成分-工艺-性能跨尺度关联机理、苛刻环境失效机制等科学问题,攻克高比强度轻合金、高导高弹功能材料、大规格构件制造及低成本稳定化控制等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1)低密度高强韧轻合金材料;(2)超高强耐损伤轻合金材料;(3)超高强高模量轻合金材料;(4)超高强高导合金材料;(5)超高强高弹合金材料;(6)超大规格高耐蚀合金材料。
主要成果:开展了“低密度高强韧高镁含量铝合金”、“高强高弹铜合金材料”、“6G通信用电子铜箔材料”等1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获得中国有色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成果转化1500余万元;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国内发明12项;发表SCI/EI论文32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19篇。
(2)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目标定位:中心以“公司+联盟”方式组建,汇聚行业优势力量,融合产业创新资源,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首次商业化,着力解决行业的关键材料、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难题,跨越从实验室到工程化、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构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对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检测分析等公共服务;通过项目引进与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学术交流等方式,引进国外稀土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先进装备与技术,提升创新中心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创新能力,最终形成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孵化、测试验证和成果转移转化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1) 稀土磁性材料研发及应用;(2) 稀土合金材料研发及应用;(3) 稀土发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4)稀土激光晶体材料研发及应用;(5)稀金资源绿色循环利用研发及应用;(6)稀土功能材料智能制造及信息化技术;(7) 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8)知识产权及信息服务等
主要成果:开展了“轨道交通用特种磁材”、“5G用高强低轮廓电子铜箔制造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等3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申请专利120余项(国外发明专利8项),参与标准制定3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5项工信部,承担省部级项目50余项;已启动21条中试示范线建设,孵化高技术企业16家,其中1家实现入规,3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 “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示范线” “稀土金属陶瓷材料中试示范线”等成功产业化落地,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3)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平台目标定位:中心以解决我国离子型稀土行业存在的基础性、共性技术问题为工作重点,开展工程化技术研究,为行业提供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工程装备和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带动整个稀土行业的转型发展,并同步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孵化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主要研究方向:(1)矿山绿色开采技术及装备;(2)稀土清洁冶炼关键技术及装备;(3)稀土均衡利用新技术;(4)稀土矿山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技术
主要成果:中心拥有3项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1)研发了复合氧化剂除氨氮+连续萃取净化除铁铝+NaOH分步调节pH除废水中铁铝、重金属及钍铀的联合料液除杂工艺,为后续稀土萃取分离过程清洁、绿色生产提供了保障,成果获得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研制了稀土电解专用的粉末给料机,实现稀土电解加料方式的大步跨越;3)研究了一套专门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块特点的开采前离子型稀土矿块资源量评估软件,填补了离子型稀土矿资源量计算软件的空白;4)研制了高性能稀土改性硬质合金捣镐,填补了国内长寿命捣镐的空白。
(4)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中心
目标定位:中心是一个集工程化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标准化与检测、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中心以研究开发铜冶炼及加工产业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开展科技创新和工程化技术研究,为铜产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主要研究方向:(1) 高性能铜合金基因组及大数据;(2) 高性能铜合金设计及装备开发;(3) 高性能铜基复合材料;(4)轨道交通用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
主要成果: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50余项(总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研发的高品质铜合金真空连铸制备技术,产业化转化金额达2750万元。
二、省部级平台
(1)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围绕我国战略性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江西理工大学在稀土方向的学科特色优势,打造我国离子型稀土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自主创新、技术孵化、成果推广和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1)离子型稀土高效绿色提取及环境保护;(2)离子型稀土清洁冶炼及循环经济;(3)离子型稀土分子化学理论及应用;(4)稀土功能材料创新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成果: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122项,企业横向课题80项,科研经费总计1.4亿元。获省部级奖励19项,其中一等奖10项。出版学术专著1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21篇。授权发明专利117件,国际专利6件,专利转化9项,转化金额1.06亿元。系列研究成果贯穿中重稀土全产业链的开发与应用全过程,为解决离子型稀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能耗较高以及高端稀土材料应用开发滞后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为离子型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2)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目标定位:中心以钨领域科技需求为导向,服务经济为目标,进行钨资源高效开发和应用技术的工程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立足于江西理工大学学科优势,构筑起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重大科学问题攻关、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一流先进的创新平台,为钨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主要研究方向:(1) 钨资源安全开采与高效分选理论及工艺;(2) 钨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理论及技术;(3) 钨资源绿色冶金理论与方法;(4) 钨先进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
主要成果:中心创建了第四代白钨冶炼新体系,结束了世界白钨酸碱冶炼的百年历史,成功开发出“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新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白钨矿高效、洁净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的工业化生产,有效地解决了我国钨冶炼产业持续发展问题,其成果“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产业化技术”及“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获2008年及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109项,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3)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目标定位:中心立足于江西稀有稀土(稀土、钨等)资源优势,以稀有稀土资源领域科技需求为导向,服务经济为目标,为稀有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进行高端装备和工艺协同创新,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拓展新应用;为我国稀有稀土产业在国际上由跟跑到并跑乃至全面领跑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为建设科技和产业强国作出新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1)稀有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开发技术及理论;(2)稀有稀土资源清洁冶炼及循环经济;(3)先进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4)钨清洁冶炼及粉末冶金新材料;(5)稀有稀土资源污染源头控制及产业生态系统调控
主要成果:中心拥有3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研发了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创建了第四代白钨冶炼新体系;2)研发了复杂稀贵金属固废多元素清洁高效资源化关键技术,实现了复杂稀贵金属物料高效回收工艺、技术、装备的重大创新;3)研发了弱磁性矿石高效强磁选设备及技术,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弱磁选矿物难以回收利用的技术难题。中心近年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80余项,签订横向科技服务项目100余项,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5项;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58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8篇。
(4)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
目标定位:实验室将着力科学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钨、钽铌、锂等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与高值化利用,打造有组织科研团队,加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攻关,推动矿业、冶金和材料等学科建设和发展,赋能战略性稀有金属行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通过2到3年的建设,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战略金属高端技术的引领者,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梧桐树,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蓄水池,行业和区域经济产业的加速器。
主要研究方向:(1)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采选理论与方法;(2)战略性稀有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3)战略性稀有金属绿色冶金理论与技术;(4)战略性稀有金属关键材料研发与制造技术。
主要成果:聚焦稀金资源采选、冶炼、新材料产业链及二次资源回收与环境保护,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技术示范。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经费超50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奖30余项;授权专利80余项,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学术专著15部。
(5)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目标定位:中心主要开展钨与稀土等有色金属矿产品检验、地质实验测试、环境监测与检验、检测技术培训和有色金属领域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以及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工作。为地方及有色行业1000多家企业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服务,为矿业、冶金、材料、环境、化工等行业培养300多名分析测试人才,提高了地方行业的分析检测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1) 钨与稀土产品分析方法研究;(2) 钨与稀土产品综合性能测试评价;(3) 产品分析检测标准化研究
主要成果:中心在稀土金属及合金、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资源二次综合利用、分析法是方法等多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发表论文7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江西省科技成果鉴定以及赣州市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等奖项共计5项。中心还参与了我国首批1个稀土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工作,以及2个稀土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校核工作;主导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7项、省地方标准7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9项。获得全国稀土标准化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8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标准优秀奖3项。中心通过CNAS认证的检测能力有4大类518项参数,通过省级CMA认证的检测能力有七大类1187项参数。
(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
目标定位:实验室将围绕产品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产品综合性能测试评价、产品全产业链计量溯源和产品遗传基因与产地溯源四大方向展开平台建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技术研究。在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打造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1) 产品现代分析测试方法;(2) 产品综合性能测试评价;(3) 产品全产业链计量溯源;(4) 产品遗传基因与产地溯源
主要成果:实验室承担了一批稀土领域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近两年,承担科技项目共计45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600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4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制修订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33项。
(7)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实验室由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牵头,江西理工大学参与建设,以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领域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及前瞻性技术问题着重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力争成为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与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成为离子型稀土产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主要研究方向:(1)成矿理论与勘查评价;(2)绿色提取与富余元素均衡利用;(3)物质流与二次资源循环利用;(4)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主要成果:实验室获批建设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部门科技项目16项;横向委托项目14项),研究经费达6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8篇(其中SCI 46篇,EI 13篇);授权发明专利42件;在稀土成矿机理探讨与勘查评价新方法、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机理和应用、稀土开采方式的环境影响机理及应用,稀土矿区绿色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8)战略有色金属绿色低碳冶金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实验室面向江西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瞄准有色金属产业科技创新链,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以新生态催化产业裂变,以绿色低碳冶金高新技术助推产业升级,突破铜、钨、稀土、锂等有色金属冶金关键核心技术应用,解决目前有色金属冶金领域能耗高、成本高、数字化水平低以及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推动江西省有色金属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支撑创新江西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高效绿色提取;(2)冶金过程典型毒害元素无害化处置;(3)冶金过程在线数模优化控制;(4)有色金属固废资源高效提取及高值利用等。
主要成果:开展了“低品位白钨矿高效绿色冶炼整体工艺”、“复杂稀贵物料富氧顶吹高强度冶炼技术”、“铜阳极泥有价金属提取一体化新技术”、“稀土高效绿色提取及除杂技术和形貌可控高纯稀土氧化物制备关键技术”、“铜冶炼副产高砷物料无害化处置和有价金属资源化利用技术”、“电镀污泥选择性络合-优先水解沉淀分离铬铁新工艺”等1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5项(国外发明专利4项),发表本领域国际国内著名期刊SCI论文14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高水平论文30篇;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80余项;先后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湖北省科技进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循环基金协会科技进步奖、稀土科学科学奖等17个奖项。
(9)高性能钢铁合金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实验室是江西省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有益补充和后备军,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引领行业技术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省科技创新基地。实验室积极吸引国内外该领域高端人才,通过多学科交叉、高水平合作交流,建成高性能钢铁合金领域关键技术的引领者、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蓄水池、行业和地方经济产业的加速器,打造江西唯一、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钢铁新材料技术自主创新研究、高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1)稀土在钢中应用基础理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2)氢基绿色闪速炼铁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3)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机理及制备技术。
主要成果:近年来,实验室获得“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板高效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组织再生结构的激光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研究”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其他省级及行业协会奖励13项。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2项,科研经费超4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制定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5项,授权发明专利43项,国际专利5项,20余项研究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先进,成果转化10项,实现经济效益超10亿元。
一审/刘东佶
二审/肖燕飞
三审/佟志芳